2007年4月16日 星期一

W6 4.11非同步課程心得

透過鍵盤的敲擊,一窺世界的精采!

經過了漫長的休假,剛開始有點不適應上課方式,無法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上網接收最新訊息,因此造就這段時間的空白…。老師提醒我們,在休假的期間也要一天上網收信二至三次,但對於我來說,這是極大的困難呀!家裡沒有電腦也沒有機車,又是個窮鄉僻壤的小漁村,跟科技絲毫沾不上任何邊,要天天去街上的網咖,也會造成鄰居間的小輿論,真是難為呀!只能倚靠假期結束後,多上網接收新知,期盼能填滿這段時間的空白。

長假之後的第一堂課程就是非同步課程,一如往常,又是我沒有接觸過的上課方式,所以我依然保有極具的好奇心!進入課程網頁,第一個接觸的是老師錄製的影像,透過影像我可以輕易的了解課程及作業內容,不過畫面有些不清晰,所以有些文字無法辨識,但老師講解的相當仔細,影音輔助並行,依舊可以清楚瞭解內容,辛苦啦!而我覺得這樣有點像是變相的WEB-CAM教學,都打破了距離的界線,不過WEB-CAM是立即性的、是雙向的,而老師的影片則能展示較久的時間,但是單向的傳輸,只能接收無法交流。再來是”未來的教育”以及”開放式課程計畫”的影片介紹及網頁瀏覽,老師在這兩項補充了相當豐富的資料,看完之後,覺得受益良多,而所吸收的內涵並不比上課內容少,反而可以看到更多采多姿的世界。在課堂上,必須配合老師指定的教材,做有範圍限制的學習;然而透過這次的課程方式,則成了”半限制範圍的課程”,怎麼說呢?在這週的課程內容,老師仍然有指定的學習範圍,但是進入了這些網頁瀏覽,卻可以根據自我的興趣來瀏覽閱讀,自由與規範同時並存著。非同步課程的好處,除了以上所述,還有就是打破時間的限制,除了空間障礙,時間安排的困難也排除了,師生不用在同一時間上網交流,而是根據自身時間調配,來接受這門課程。

這大概是我認為同步課程的好處,不過,我卻也覺得它潛藏一些危機,舉例來說,老師安排這堂課程已有許久的時間,但是同學們的回應卻不熱絡,這就是學習的危機。因為學生少了學習的動力,無法自我鞭策,會使得老師安排的課程成效卻大打折扣;另一方面,師生的互動無法像同步教學的熱絡,所以老師無法立即得知學生的學習狀況來調整課程,這也是一個缺失。

每種教學方式,都各有利弊,沒有所謂絕對好的教學方式,也沒有所謂絕對差的教學方式,只有適切的教學方式。而這,得端客老師如何依據課程需求做適切的判斷,才能將課程提升到較好的學習境界。

2 則留言:

grace 提到...

我認為老師和學生各負一部分責任

我在美國教過一模一樣的課,但是不同的學生,效果卻不一樣,同樣的活動,一個班很熱絡,一個班反應冷淡

就非同步課而言,我的觀察,學生可能沒有如此的訓練與素養來面對,不過也許活動設計也可以再改進來引起你們的動機,這就必須聽你們的feedback了

戎文 提到...

你的感觸每次都很多,心得也都很專業深入
耶!給你一個棒棒章^^